排笔启封时光积淀,松烟墨于显微视域下晕染千年肌理;绷架之上,褪色云纹静悬,待以修复技艺重焕生机。胡威,一位扎根文物保护一线十余年的匠人。他经手修复荆州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、瓷器、书画等珍贵文物逾千件(套),为行业淬炼出可复用的技术范式。今日,我们一同探寻长艺 “金师” 胡威的非遗修行之路,感受他以匠心托举文明薪火的赤诚。
胡威,中共党员,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,艺术工程系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研室主任、专业带头人、金课教师。作为国家文物局重点验收项目《荆州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方案》核心成员,其主持的青铜镜弧度还原技术、战国青铜器无损修复工艺等成果被收录于科学出版社《荆州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》专著。兼任湖北创图、武汉敖朝宗公司文物修复专家顾问,获湖北省工艺美术技术能手等称号,作品《楚式玉雕凤鸟梳簪套件》获2023“国青杯”全国一等奖。发表《熊家冢出土镶嵌红铜几何纹铜壶保护修复》等论文,获校级《文物保护学》课程思政案例优秀奖,2024年获评学院“优秀党员示范岗”。
师承筑基:纸质文物修复的技艺淬炼
胡威入职荆州博物馆纸质文物修复室,首触清代山水画残卷修复实践。该残卷的物理脆弱性与历史承载性,使其深刻认知文物修复的学科内核。师从陈德华先生期间,胡威初识这门技艺的深邃:从揭裱、清洗到补缺、全色,三十余道工序环环相扣,"修复一幅古画,往往比原创更需敬畏与功底"。明代《装潢志》中 "不遇良工,宁存故物" 的箴言,如重锤叩击心门。案头灯光下,从糨糊浓度调控到矿物颜料与古墨配比校准,从苏裱 “平薄软光” 技法精进到生宣水浸特性的微观把握,历经画芯撕裂、色调偏差、纹理错位等多次技术攻坚,终于在日复一日的研磨中,掌握了矿物颜料与古墨的精微配比,参透苏裱流派 "平、薄、软、光" 的不传之秘。
学科建构:文保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
2022 年,胡威受聘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,任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带头人,推动实践技艺向学科教育转化。他带着田野考古的实践积淀 —— 从探铲辨墓葬形制到青铜器精密补配,从书画装裱到非遗烙画创作,以 "毫米级精度" 践行文保人的工匠精神。"我们所求非 ' 修旧如旧 ',而是 ' 修旧如生 ',让文物重焕历史温度。" 这是他常对学员说的话。
他打破 "困守故纸" 的行业刻板印象,以 "非遗技艺 + 现代设计" 为核心理念,构建起覆盖金属、陶瓷、纸质、竹木漆器的全材质修复课程体系;更开创性融入《葫芦烙画》《楚式玉雕》等非遗课程,探索 "文保 + 文创" 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。在他的课堂里,古籍记载的修复技法与 3D 扫描、材料分析等现代技术碰撞,让传统技艺长出当代触角。
学术成果:荣誉背后的行业深耕
作为多领域深耕的文保学者,胡威在实践、研究、教育维度形成协同成果:首创 “文物修复 + 职业道德” 双育人机制,相关研究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文物修复教师发展的意义》获省级学术成果三等奖;在《武汉文博》《荆楚文物》等专业期刊发表技术论文 6 篇,系统阐释修复材料选用与工艺优化;参与编撰《青铜器补配材料与修复方法合理选用》等 4 部专著,其中多部被纳入行业培训教材,成为文物修复技术标准化的重要参考。
在 "以赛促教" 理念下,他指导学生在国际设计大赛、非遗技艺竞赛中屡创佳绩:2023 年 "国青杯" 全国高校艺术设计展一等奖、香港当代设计奖铜奖…… 这些荣誉背后,是他将修复实践转化为教学资源、以创新思维激活传承活力的育人智慧。
结语:文保教育的范式创新与学科辐射
从文物修复的 “微观手术” 到专业教育的 “体系建构”,胡威以技术实践为根基、学术研究为支撑、教育创新为路径,构建起文保领域的立体化贡献模式。其主导的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,通过课程体系重构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,也将成为区域文保人才培育核心基地;“文保 + 文创” 的学科定位,推动学校形成 “产学研用” 一体化办学特色,为高校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可复制的教育范式。
<< 上一篇:2025年专业负责人说方案:聚焦人才培养,聚力质量提升
>> 下一篇:没有了